close
經濟下行的原因主要是總需求下降
長期看,勞動力富餘程度是在下降,但人均資本和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較低,從長期經濟增長看,經濟發展空間仍然較大。
我們的研究表明,所謂的“產能過剩”本質上並不能成立,國際上也不存在判斷產能過剩的標準﹔從企業生產層面看,企業生產能力一直旺盛﹔所謂的結構問題也並不存在,比如產品,企業生產不同層次和質量的產品取決於生產技術和能力,也是分工水平使然,中國企業的競爭能力整體較高,而且有著不斷提升的態勢。
中國經濟目前下滑的壓力更多地應該是總需求有所下降。第一,居民需求變動不大,但是廠商的投資及投資意願下降,而中國經濟在很長時間內是由投資驅動的,投資的下滑導致瞭總需求的下降。廠商投資意願下降與政府支出效果不明顯是目前宏觀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第二,政府購買(支出)層面,“政府購買的乘數”下降。目前,政府的財政支出雖然表面上仍然數額較高,但實際支出卻較低,沒能有效帶動民間投資。第三,進出口需求。美國經濟一直很好,而歐洲和日本經濟較弱,因而整體上,進出口有所下滑。但這種淨出口受到人民幣事實上的升值影響:美元對主要的貨幣大幅度升值,這就使得人民幣實際上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
總需求下降的背後原因則是預期在起作用,改變預期的是當前的規則確實產生瞭變化。
目前,強化瞭公職人員的約束機制,加大瞭不當行為的追查及問責的力度。這種規則使得原先灰色地帶減少,從而影響瞭地方政府的預期及行為規則。早先地方政府主動搞招商引資、積極推動形象工程等提升GDP等行為有所變化,從目前的情形看,部分地方政府採取觀望和消極的態度。
諸多改革措施目前沒有轉換成所謂的改革紅利,主要還是預期出現瞭上下不一致的情況。同時,對未來存在顧慮,對不確定性的憂慮導致瞭廠商在投資決策上採取瞭風險規避的選擇。
我們需要怎樣的總宏觀經濟政策
在總供給管理中,側重分析總供給的變動因素。短期內會影響總供給的通常包括:石油為特征的成本沖擊、技術進步帶來的沖擊及預期沖擊。
降低油價應該成為很自然而然的政策選擇。當前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石油價格波動。如果說在二十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面臨的是不利的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宏觀經濟不景氣,那麼當前油價下降本質上應該是有利的沖擊。油價下降帶來成本下降,雖然會部分影響總需求,但更多地是影響總供給,對總生產會產生積極和正向的影響。不能簡單地以環保等為由,拒絕油價下降,環保與油價不能簡單地關聯起來。
減稅不是問題的關鍵,減稅並不簡單地歸結於總供給管理,因為稅收最終會轉嫁,很難影響總供給。減稅本質上屬於財政政策的一部分,改變的是有效總需求。並不能指望減稅能夠奏效,因為目前看,減稅很難直接改變傢庭或者廠商的消費或者投資決策。
對改革和預期的變化需要有耐心,短期內難以發揮作用。部分觀點將制度變革和改革歸結於總供給層面的內容。從改革層面看,需要改變的是居民的預期。但事實上預期很難改變,而且有可能群體都不一定是理性的,反而會犯系統性偏差。改革的政策要恰當地對居民的預期進行影響,因而任重而道遠。而形成預期過程中,聲譽機制很重要,換句話說,隻有長期可信的政策及其實際執行才能形成良好的政策聲譽,從而對居民的預期產生影響。目前有很多簡政放權的政策,客觀上是有利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居民和地方政府的態度更多地處於觀望狀態,主要是由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顧慮,因而需要更妥當地進行制度設計,改變這種較為消極的預期。要切實促使各種政策真正得以實施和應用。
創新也是長期過程,短期內難以實現。如果力圖改變長期的生產能力,類似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那麼這是一種長期的政策。從長期經濟增長看,提升技術進步與制度的效率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就長期經濟增長看,制度變化可能更多地帶來經濟水平的變化,而不會帶來持續的增長,能夠帶來持續增長的可能更多的是持續的創新,特別是技術進步。但本質上,所謂的改革及長期的制度變遷並不能改變短期經濟走勢,更不能期望這種長期的政策能夠很快緩解當前經濟壓力。
因而從短期政策看,降低燃油、電力等價格應該成為總供給的主要政策導向,而通過減稅和提高政府購買的乘數則應該成為總需求層面的著眼點﹔從長期政策看,通過改革提升制度效率,強化制度設計及推動政策的有效實施則是長期的取向。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楊茗涵(實習生)、喬雪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